Page 48 - 饕餮—重要海外回流器物专场
P. 48

南宋官窑,续北宋官汝而生。汝官二瓷,素丽隽永,釉色莹                                 自身为范,毕生质朴俭素。
            润,天青微蓝,冰裂细布,秀逸绝世,艺术地位至高,深得                                 此二学派亦深深影响当朝美学之取向,看似相互冲突,却皆
            历代倾慕,效仿不绝至今,然未能复造。                                         现于官窑瓷:一方面,崇古之风反映于官窑器形与纹饰,多
            官窑造于南宋国都杭州,北宋失地于金人,帝王遭俘虏,随                                 取自高古玉器与青铜器,典雅大器;再者,宋代特有的美感
            之灭亡,宋室南迁改元,定都杭州改名临安府,属临时国                                  追求亦贯穿其中,官窑瓷之比例、轮廓精准清晰,造形纹样
            都,然百废待举,宫殿朝廷皆需重新建设,内廷用器短缺亦                                 极简素雅。本件官窑青釉葵瓣洗,清新轻盈一如同朝单色漆
            属难事,苏杭一带瓷窑尚未能烧造出高质量官瓷,因此急需                                 作,乃宋代始有之艺术风格,以此为础,宋朝艺术与工艺的
            建构南宋官瓷作坊。                                                  发展成熟臻善,可谓超前同时期全球艺术几近千年,例如
            从古至今,汝官二瓷盛名远播,凤毛麟角,我们虽能统整传                                 二十世纪主导德国及全球的包浩斯表现主义,即与其不谋而
            世汝瓷名册(《俊雅清凝-乐从堂藏宋瓷粹珍》,香港,                                  和,追求简约、功能性的艺术风格,至今仍深厚影响当代艺
            2017年10月3日,页66-77),却难以归整传世官瓷数量,因                           术与工艺发展。
            汝瓷之造形、烧造方式、釉色、风格均甚一致,官瓷则异。                                 宋朝或显崇古抑新,徽宗时期(1100-1126年)对于画院
            杭州所造官瓷,属单色青瓷,近类汝器,然种类繁多,应或                                 内新旧风格之评等,却是耐人寻味。美术史家何惠鉴论述
            出自长期研发试烧,造就官窑瓷之多样釉色、面貌,亦因此                                 当时画院科举考试评第准则,考生需以绘画诠释考题诗句
            更难一语含括官窑全貌。                                                (何惠鉴等,《Eight  Dynasties  of  Chinese  Painting.  The
            不议胎质变化与否,现存可见丰富多样之官窑器形,部份源                                 Collections  of  the  Nelson  Gallery  –  Atkins  Museum,
            自传统陶瓷器造形,也有摹拟其他材质器物而来之例;尺寸                                 Kansas City, and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克里夫
            可见各式小型杯器,亦得巨型瓶尊;釉色变化范围甚广,各                                 兰,1980年,页xxviii-xxix):仅能大致摹拟原作表象者,
            种深浅的米黄、淡灰、青绿皆有,釉面或者平素无纹、也见                                 属「下等」;能于绘画中摹拟名作,并超越强化原作精神
            致密或疏朗开片纹、或甚满布透明冰裂纹,相互辉映者;窑                                 者,属「中等」;无需摹拟任何名作,而能自生佳作者,属
            内烧造方式亦多变化,或用支钉、或无,并无一致。依据考                                 「上等」。换言之,即使宋代宫廷画院之主导风格趋保守,
            古证据,可知杭州老虎洞窑出产高质量官窑瓷,虽相关古籍                                 仍极为重视能以扎实技巧描绘自然,并将之创新的能力。
            记载缺稀,考虑官窑瓷多变之特征,难以断定南宋官窑均出                                 此葵瓣洗,釉色变化温润澄澈,开片冰裂自然相缀,宛若宝
            自同一窑址,例如米黄釉官瓷之时代背景,究竟何时官窑停                                 玉,浑然天成。葵瓣式器形,轮廓线条柔美绵延,简约雅
            烧,哥窑崛起等议题,目前仍无法推知。所幸本品并不受此                                 绝,乃最具代表性之南宋造形,亦可见于北宋汝瓷,如艾弗
            限。                                                         瑞.克拉克伉俪旧藏汝窑葵花式洗,2012年4月4日售于香
            一如历代名家能匠,杭州官窑瓷人撷取宋朝时代精神,再                                  港苏富比,编号101(图一),与本品彷佛两宋美学相互呼
            现于官窑瓷作。宋时两派儒家学说盛行,其一以欧阳修                                   应。
            (1007-1072年)为代表的保守派,主张汲古鉴今,重视传                             葵瓣式造形源自金属器形,柔弧线条则与当朝漆作关系更为
            统道德规范,另一派以王安石                                              密切,然近类漆例甚罕。葵瓣式漆盘多见瓣瓣交迭,相交
            (1021-1086年)为首,                                            处现「S」曲线,东京根津美术馆藏一件器形相类之漆盘,
            主张改革变法,                                                      作七葵瓣,见博物馆展览图录《宋元の美:伝来の漆器
            以期再现理想                                                          を中心》,根津美术馆,东京,2004年,编号19(图
            社稷,并以                                                            二)。
                                                                               本葵瓣洗瓷胎纤薄端正,造形利落精确,线条优美
                                                                                  流畅,青釉凝厚至口沿处渐薄,秾纤之间,令
                                                                                     人爱不释手。釉色天青透蓝,光泽莹辉,
                                                                                       触感滑润。造形简雅,无冗缀饰,仅以
                                                                                        自然冰裂疏朗相衬,无瑕至美,更加突
                                                                                         显瓷匠巧艺,全器宛若以晶透玉石雕
                                                                                         成,巧夺天工。南宋续烧如此朴雅之
                                                                                           器,而非追求虚华之色,足证两宋
                                                                                            皇家品味与风格之延续。
                                                                                             此类官窑洗,无论作为实用或品
                                                                                             赏,深得历朝鉴藏名家倾慕崇
                                                                                             尚,代代不绝,乾隆皇帝亦列
                                                                                             其中。乾隆九年(1744年),
                                                                                             《活计文件》记载,乾隆帝品评
                                                                                             一件官窑葵瓣洗,配紫檀座,定
                                                                                             为「头等」,并诏命作包巾、锦
                                                                                             匣后,送至紫禁城主殿之一,
                                                                                              干清宫。来年,并令将另一件
                                                                                              官窑洗送至圆明园,贮于宝匣
                                                                                              内。公元1749年,乾隆帝命制
                                                                                             屉盒以藏一件官窑洗之底座,
                                                                                            类同另一件清宫旧藏汝瓷包装设
                                                                                          计,或用以保存御制诗画册页。乾
                                                                                          隆三十八年(1773年),紫禁城东
                                                                                         六宫之景阳宫内多宝格,陈设四件官
                                                                                        窑洗,皆配紫檀座,此宫目前仍可见
                                                                                       陈设骨董珍宝。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