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7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447
上去的,我因为受到常州孟丽堂画花卉用青绿方法的启发,便在 《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荷花在
泼墨未干之时,也把青绿泼下,这是把墨和青绿融合起来一起使 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意义无需赘言。《水珮风裳》原为张大千外孙
用……” 女莹莹(张心沛之女)旧藏,有多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权威著录,
1983年该作参加四川省博物馆举办的“张大千画展”,被选为展
1963年所作《水珮风裳》是张大千变革探索期的重要阶段代表 览海报。
作品。从泼墨到泼彩,如何“泼”是关键,变革的分水岭是对水 “荷痴”张大千一生画荷,前半生师古人,从传统中汲取养分,
的运用。我们从“水”、“风”、“抽象化”这三个关键词来解析 中期在周游世界的经历中增添了丰富的视觉经验,晚年在变革
《水珮风裳》。纵观张大千笔下荷花的演变,大体上是一个“由 的困顿期,从古人画荷叶的泼墨法获得灵感,历经无数次山重水
干到湿”、“由静到动”、“由精工到抽象”的演化过程。一、“水” 复的实践,完成从大泼墨到大泼彩的风格转型,升华至“无古无
的运用:画面中的荷叶均以湿墨大笔涂抹、泼洒而成,远景施淡 今”、融汇中西的境界。六十年代的泼墨荷,是这场变革里破晓
墨,近景着重墨,通过水与墨交汇自然流淌呈现的波纹,表现荷 时分的启明星,因为有了这混沌初开时的电光朝露,才使张大千
叶的质感。画面下方,水墨未干之际,立即以石青上色晕染,石青 得以完成从“血战古人”的传统中国画大家,到破壁中西,主动
与墨色浑然一体,巧妙地表现出水的面貌,此时对泼彩的尝试已 参与世界抽象艺术风潮的艺术大师的升维。《水珮风裳》是大泼
初露端倪。二、“风”的势态:一朵风姿绰约的白荷在画面中绽 墨荷变革初期的重要代表作品,画面中对于水墨比例与泼墨技
放,技法上区别于荷叶的水墨泼洒,张大千用书法的笔法勾写荷 法的实验,对初露端倪的泼彩法的尝试,为研究张大千晚年风格
花的形态,花瓣优雅绽放,朝画面右侧微微摆动,辅以光影流动 转型的动因与路径,提供了一个经得起反复推敲的经典样本。
的墨叶,将荷花在水雾中绽放摆动的情态韵味描绘得极为到位,
风情动人,使观者仿佛置身水雾迷蒙的荷花池边,沾染了一身雾
气,清风袭来,荷香泛滥。几根荷花茎如“定海神针”般矗立在
画面的中间,对荷花茎的描绘最能体现张大千高超的笔法功力,
因为一笔下去不能修改,须气脉畅通,一气呵成。谢稚柳曾回忆
观看张大千画荷的情景:“丈二整纸,荷杆至上而下一笔,再至下
而上一笔,两笔接拢,粗细无差,似是一笔完成,天衣无缝。此等
功力,唯张氏一人而已。”三、抽象化的转变:对比四五十年代的
荷花, 1963年的泼墨荷除了对荷花本身的描写还延续着精准的笔
墨勾画,其他的细节均被舍弃,改之以泼墨晕染的方式去表现空
间的远近交叠,氛围的烟雾空濛,此时世界艺术风潮的主流是抽
象艺术,这一转变,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张大千在艺术语言上找
到与时代互动的关键节点。 1960 年张大千创作《泼墨荷花通屏》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