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3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373

黄宾虹的绘画,是基于博通上下的画理研究,雅集古今的画史见                            所以,君学的美术,只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
             闻,是深厚积淀的自然流露。对晤黄宾虹之画作,方得窥见浑厚                            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意味。”

             华滋民族文化之一斑。                                              黄宾虹青年时代同谭嗣同贵池相会,畅论维新,曾在家乡设立
             在黄宾虹的《画学篇释义》中有过这样的阐释:“春秋而后,封建                           较场,谋求革新。后为清廷缉捕,出走沪上,由此心归艺事。随着
             破坏。君相失学,道在师儒。六艺之文,礼乐射御是为君学,书数                           辛亥革命的爆发,新的时代结束了“君”的存在。对于“君学”与
             二者是为民学,画学为书数之余事。人民共习,宜必修科。唐画                            “民学”的而深藏内心的民学之内美,则游走于笔底毫端,贯穿
             十三科,虽祖唐虞,崇尚丹青,专重外美,已失古法。汉魏六朝,如                          黄宾虹艺术生命的始终。 1952年,年已89岁的黄宾虹受目疾影响
             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画与书法合,是重内美。唐画                           日渐严重,而这却并非创作的阻碍,反而开创了艺术创作的新天
             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界画虽亦言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地。毫端纸面的摸索,省去了外美刻画的羁绊,更能直达“内美”

             然偏重仪器。失自然生动。此明董其昌所谓唐画刻划不足学也。”                           的核心。
             在黄宾虹看来,绘画之美有内外之分,魏晋时的顾、陆、张、展务于内                         此件《致袁灿辉山水卷》即是完成于1952年,在此刻黄宾虹的笔
             美,而至唐代阎立本、李思训更加注重外在的刻画,也因此阎立本                           下,勾勒与点染、“五笔七墨”的运用已是自然而然的嬗变,正如
             在观看张僧繇之画壁时,经三日之功,方得领悟其中之妙谛。在黄                           画中所题云古人论画之“欲暗不明“之理,展卷首先寓目的一叶
             宾虹的《画法简言太极图》中,亦有阎立本故实之记注。“阎立本在                          轻舟,似有相谈的主仆二人,徜徉山水之间。宿墨营造出的山林
             唐朝以画拜相,且不能识魏张僧繇,必待三日而后,徘徊其下,不忍舍                         蓊郁,行进期间,领略到的即是正午阳光下的阴翳,似暗则明,耐
             去,因悟其法气妙也。” 在黄宾虹看来“以画拜相”的阎立本,已经                         人寻味。此卷引人入胜之处,更在设色。如其所言“良渚夏玉、长
             成了唐代“君学”的代言人,故而在其面对着重内美的张僧繇画壁                           沙周缯古物出土,可见古人精神文明,见大理石斑斓五色,用作
             之时,无法第一时间领略其妙。                                          水彩水墨法,可改变前明兼皴带然之习。”对晤此卷,赭分浓淡,

              “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                           青、绿并用,相辅墨色,更见色彩斑斓,高古之趣满纸。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