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0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350
题 识 绝涧寒流急,飞云叠巘多。虚亭尘不到,兀坐意如何。灌县玉垒山。宾虹
纪游。
749
钤 印 黄宾虹、黄山予向、竹北簃、癸未年八十
垒 山 灌 县 玉
宾 虹 黄 立 轴 出 版 1.《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图四,上海鉴真社出版,1943 年版。
2.《黄宾虹书画选》,第 150 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年版。
色 本 纸
设
1865
| 1932年中秋,黄宾虹偕同吴一峰登上永丰客轮,启航入蜀,溯江而上。经夔、巫三
1955
峡至巴渝,由泸、叙往嘉州,登峨眉,观雪山红叶之胜。居成都数月,得瞻公私收藏
古物甚伙。春夏之间,又往青城,登轩辕峰,出灌县,观离堆分江筑堰处,渡江陵,
下渠河,由合川,返沪渎,得诗百余首,画稿近二百纸张。途径灌县玉垒山时,黄宾
虹写下了“绝涧寒流急,飞云叠巘多。虚亭尘不到,兀坐意如何”一诗以纪游兴。
所谓“入蜀方知画意浓”,巴山蜀水之行丰富了画家的创作元素,无论是题材,或
是技法的表现。舟行青城山,黄宾虹悟得了“雨淋墙头月移壁”的真谛,由此艺
事大进。蛰居京华的数年间,黄宾虹潜心笔墨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
画风格。
此件《灌县玉垒山》,画家将彼时蜀游所见,付诸笔墨。近景勾勒房屋高树,树叶
浅施石绿,高士居于屋中,童仆行于桥上,细致生动。画中墨笔勾勒山峦轮廓,层
峦积累,玉垒之名,果然如此。山中层峦茂林,以积墨法为之,墨色丰富而又层
次分明。全画笔墨兼备,营造出山川秀润,草木华滋的蜀中山水。正是画家参透
“五笔七墨”,笔墨结合之妙作。
同年,翻译家傅雷经黄宾虹之女弟子顾飞之介,由此鸿雁频传,畅谈艺事,成就了
近现代中国画坛一段高山流水的佳话。尔后更由傅雷、顾飞等人提议,在上海以
开办画展的方式,为远在北京的黄宾虹庆祝八十寿辰,并由上海鉴真社出版画
册发行。在画展开幕前,傅雷为极力奔走,不辞劳苦,更是亲炙《观画答客问》一
文,一问一答的形式,阐述黄宾虹翰墨之妙。
1943 年上海黄宾虹书画展览留影
世之名手,用笔设色,类皆有一面目,令人一望而知。今黄氏诸画,浓淡悬殊,犷纤
迥异,似出两手,何哉?
曰:常人专宗一家,故形貌常同。黄氏兼采众长,已入化境,故家数无穷。常人
足不出百里,日夕与古人一派一家相守,故一丘一壑,纯若七宝楼台,堆砌而成。
或竟似益智图戏,东检一山,西取一水,拼凑成幅。黄公则游山访古,阅数十寒
暑。烟云雾霭,缭绕胸际,造化神奇,纳于腕底。故放笔为之,或收千里于咫尺,
或图一隅为巨幛,或写暮霭,或状雨景,或咏春朝之明媚,或吟西山之秋爽,阴
晴昼晦,随时而异,冲淡恬适,沉郁慷慨,因情而变。画面之不同,结构之多方,
乃为不得不至之结果。《环流仙馆》与《虚白山衔璧月明》,《宋画多晦冥》与
《三百八滩》,《鳞鳞低蹙》与《绝涧寒流》,莫不一轻一重,一浓一淡,一犷一
出版物书影
纤,遥遥相对,宛如两极。
傅雷文中所及以答客问之《绝涧寒流》,即是此件《灌县玉垒山》。这件参展于
Huang Binhong 1943年黄宾虹书画展、收录于《黄宾虹山水画集》之作,伴随着傅雷与黄宾虹高
Yulei Mountain 山流水的知音之情,成为载入艺坛流传之佳作。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Signed Binhong, with 4 artist seals
× cm. × in. ჿ . Ԅ
RMB: 2,200,000-4,200,000
USD: 318,800-608,700
334 |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