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4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224

回头骇睹沧溟高,耳边汹涌闻惊涛。
                                             张帆剑戟向何处?东南云外愁千艘。
                                                                                              ―汪东《为<观海图>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观海图》是傅抱石在抗战期间,作于大后方陪都重庆的一件重要作品。这里我强调了
                                             “抗战期间”和“大后方”,是因为这幅画不是一般的风花雪月,游山赏景的泛泛之作。
                                             其真正要表现的,是对故土的思念,是对陷于敌人铁蹄下苦难人民的思念。在这幅画上,
                                             寄托了画家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充分体现了抱石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叶宗镐《观海―忧国忧民的心声》






           忧 患 共 尝 艺文 同 赏




           傅抱石 《 为 张群作观沧海 》






           傅抱石知交挚友诸多, 遍及国共两党军政要员、 文化学者。 在                         叶宗镐1994年6月《观海—忧国忧民的心声》一文中,评述了傅抱
           四十年代的大后方, 傅抱石与张群因同嗜石涛结缘, 倾付厚义,                         石1942年所作《观海图》,认为其不但体现了诗歌的精神,而且画
           襟怀投契。 张群乃民国时期政界高层人士, 身居要职, 公务繁                         出了豪迈的气派。“其真正要表现的,是对故土的思念,是对陷于
           重, 闲暇时喜书画, 富收藏, 尤其对石涛兴致浓厚, 堪称 “石涛                      敌人铁蹄下苦难人民的思念。在这幅画上,寄托了画家对抗战胜利
           迷” 。 他与张大千亦定交于石涛, 情谊甚笃, 传为艺坛佳话。 时为                     的期待,充分体现了抱石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国府要员的张群, 与文艺界多有往来, 守望相助, 艺文同赏, 遇大                      1946年仲秋,傅抱石为张群作《观海图》,以应其对石涛共同的热
           时代风云际会, 荡气回肠。                                          爱。题汪旭初句“张帆剑戟向何处?东南云外愁千艘。” 诗人汪
           1945年胜利后, 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决定还都南京。 国共                      东是抱石的知音,在1942年,傅抱石初试《观海图》时,汪东即敏
           代表进行了多次和平谈判。 至1946年一月,“奠镇西陲, 总揽中                       锐地读懂了他的感受,题下“回头骇睹沧溟高,耳边汹涌闻惊涛。

           枢” 的张群和***所率的中共代表团共同签署停战协定。 四                          张帆箭激向何处?东南云外愁千艘!惚怳兮寥廓,思故山兮猿鹤。梅
           月, 中央大学亦完成准备工作 “复员” , 准备迁学校返回南京。                       公湘师两寂寞,观君下笔如扫箨。呜呼尺幅势与造化争,拔地秀起千
           “漫卷诗书喜欲狂, 青春作伴好还乡” , 虽是百废待兴, 马上回                       仞屏。著我云台丹障里,世上五岳空峥嵘! ” 他理解抱石忧国忧民
           到故土的期盼令艺术家们内心充满欣喜之情。                                   的心情。点出“观海”的弦外之音。
           这一时期, 傅抱石以学者和画家之身寓于陪都重庆的核心文化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傅抱石以洗练的笔墨,生动的气韵,将卓
           圈。 每周末与黄君璧、 赵少昂同饮共醉, 把酒言欢。 在本年七月                       绝千古的诗意表达出来。“蓝色的大海,充分表现了吞吐日月的大
           傅抱石所作 《赤壁图》 上, 赵少昂于1981年补题, 忆及旧景, 慨然                   海苍茫无际。画水,先生有独到之处,瀑布、水口、湖泊、溪流,画法

           伤怀: “一别陪都四十年, 沧桑或许化云烟。 故人欲见惟从梦 , 展                     各不相同又与传统画法迥异。画湖海,旧法一般是用曲弧线条,层层
           读遗章泪泫然。 曩客重庆, 每于周末辄与抱石、 君璧两兄同醉于                        排列钩勒。先生之法,创造性地用散锋淡墨,轻擦横扫,一挥而就,
           荫庐, 忽忽四十余年, 沧桑巨变, 至今不可复得矣! ”                           再用蓝色渲染,远处及中间留出空白,于是,白波翻滚,无边无际的
           客蜀的最后时期, 也是傅抱石学术研究深化与艺术创作成熟的                           空阔海面就出现了。 ”风声、涛声,竟觉得“展看是画忽非画”好像
           关键阶段。 彼时他集中创作了许多历史故实诗意画。“观海图”                          真的站在了海边。近景碣石之上,高仕群立于江岸,或对晤或遥
           即是描绘曹操 《观沧海》 ( 或称 《碣石篇》 ) 诗意:“东临碣石, 以                  指,线条极为凝练,勾勒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诗意盎然。中景
           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                     大面积的水面,烟云浩渺,水急湍流,咫尺千里,气势雄浑。笔势
           行 ,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        傅抱石心摩手追, 以石涛            飞动之处如龙蛇腾舞,笔墨淋漓。远景舟楫正扬帆鼓风,迎着惊

           的笔墨, 与古圣先贤展开心灵上的时空对话, 气魄何等恢宏, 胸                        涛骇浪前进,有瞬息千里之势。尽显傅抱石游刃有余、融会贯通
           襟何等阔大。                                                 的慧心巧思。

                                                             208 |  209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