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123

邓云乡先生在回忆他幼年时的文章中,曾提到了齐白石在北京的最后一处租住地—
             “鬼门关”旧居,也即这幅《琉璃蛤蟆》中提到的“鬼门关侧”。
             1919年,齐白石赴北京卖画为生时,因为没有名气,因而度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
             七八年间,他换了七八处住所,从法源寺到米市胡同,再借住郭葆生家,又从象坊桥观
             音寺搬到石灯庵, 1922年,他赁到西四牌楼大院胡同三道栅栏10号程姓房屋,住了一年之

             后,就搬到了太平桥高拉岔一号。在他的自述中如此描述:“民国十二年( 1923年)中秋节
             后,我从三道栅栏迁至太平桥高岔拉一号,把早先湘绮师给我写的“寄萍堂”横额,挂在
             屋内。附近有条胡同,名叫“鬼门关”,听说明朝时候,那里是刑人的地方。我作的寄萍堂
             诗,有两句:马面牛头都见惯,寄萍堂外鬼门关。”齐白石在此居住了近三年,这段时间是
             逼仄而窘迫的,甚至“画藤须把瓜来种,定打轻锄手自持”。直到1926年冬天在跨车胡同
             15号买了一所住房,齐白石的生活才安定下来。此幅《琉璃蛤蟆》,即为居住在“鬼门关
             侧”的一次偶遇。
             据白石老人长跋:“丙寅秋八月廿又三日,挑灯为蝦蟆写照。时居京华城西鬼门关侧,是
             日黄昏时,儿辈入报,门外见有此物,宝姬以琉璃盆藏之,求余为之也。”可知, 1926年

             农历八月二十三,中秋节刚过没几天,傍晚时儿辈(许是齐良琨)进门告诉白石老人,见
             到了两只“稀罕物” —癞蛤蟆,胡宝珠用玻璃盆“藏”养了起来,并求齐白石为之“写
             照”。对于这一家人来说,在家乡星斗塘倒是常见,但是在北京,却是少见的玩意儿,尤
             其是在这一年,特殊而悲痛的遭遇,故乡老家再寻常不过的蛤蟆却也勾起了白石老人对
             故乡和幼年生活的深深回忆。
             “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白石老人记忆中的家乡星斗塘,是他在定居北京
             后时常怀念的地方,其一生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生活在湘潭老家,所以故乡景物多次出现

             在他的画中,其中包括小时候玩过的、吃过的、见过的或者经历过的。但是他的笔下,常
             见的是青蛙,却无蛤蟆。画中,他纯以淡墨勾线,复以略淡墨平涂,最后用深浅不一的墨
             点点出蛤蟆身上的疙瘩和肤色。尤其是通过腿部线条的勾勒,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了蛤蟆
             爬行的动态。
             齐白石曾题画曰:“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
             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他对真实自然十分尊敬,强调所见即所画:
             “二十岁以后,弃斧斤,学画像,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但是对于他极为熟悉的“蝦
             蟆”,却是白石老人极少为之的题材,遍搜海内,仅有辽宁省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各藏有
             一幅临扬州八怪李复堂画本的《菖蒲蟾蜍》,除此之外再无他本,所以这幅《琉璃蛤蟆》

             或许可以说是目前市场上仅见的,可谓珍品、奇品。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