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8 - 观古I——玉器金石文房艺术
P. 188

748   SEVEN JADE SEALS                                   戰國 - 明·玉印七方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Ming Dynasty              印一為黃玉質地,長方形印面,獸面形鈕,鈕中帶穿,陰刻篆書印文:
               The largest, 2.5 x 2.5  x 1.9 cm (1x1x /4 in.)     「仁□」。
                                        3
                                                                  印二為青白玉質,半透明狀,拋光瑩潤。方形印面,上圓雕一猴形鈕,
               Provenance:
               A Taiw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猴作側望伏地之狀,右前肢撫頭,後足與左前肢觸地,形成鈕穿。陰刻
                                                                  篆書印文:「□□」。
               HKD: 50,000-70,000                                 印三為青白玉,玉質光瑩潤澤。方形印面,上圓雕龜形鈕,龜首凸起,
               USD: 6,400-8,900                                   雕刻精細,龜背紋以陰線雕刻,規整自然。無印文。
                                                                  印四為青玉,玉質細潤。方形印面,印鈕為一圓雕臥龜,龜首、足均雕
                                                                  刻出形,龜背以雙陰線刻劃規整的龜背紋。由龜身左右兩側裙邊處對鑽
                                                                  一穿。陰刻篆書五字印文:「隴東太守章」。字體遒勁挺拔,顯示出漢
                                                                  印藝術風格。
                                                                  印五為白玉,局部有褐色沁,玉質瑩潤。方形印面,上雕趴臥獸鈕,
                                                                  首作回首狀,五官雕刻清晰,神情生動。印文為陰刻鳥蟲篆文:
                                                                  「□□」,印文章法飽滿,字法流美。
                                                                  印六為白玉,玉質潔白無瑕。長方形印面,印面上雕立虎鈕,虎作回望
                                                                  之姿,虎前後肢之間形成拱形穿。此印整體風格簡約疏朗。印文帶邊
                                                                  欄,為上下佈局,陰刻大篆:「□□」。
                                                                  印七為青玉質,青中閃黃,局部有白色沁。印面為正方形,印鈕為二
                                                                  臺式覆鬥形,中間有穿鼻。印面帶陰刻邊欄,印文為白文篆書:「王
                                                                  臣」。
                                                                  來源:台灣藏家舊藏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