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中国书画夜场
P. 60

2517  林風眠  1900-1991  武松





               調和中西藝術的巔峰之作

                                                             —解讀林風眠的《武松》佳作

                   林風眠這幅《武松》重彩水墨是其戲曲人物系列里的精品畫作,雖然作品尺幅不大,卻
               是林風眠調和中西藝術的巔峰之作,因而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典範。

                   《武松》顯現林風眠慣用的方正畫面,他借鑒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畫風,融入傳統的民間
               剪紙、民間皮影因素等,以平面結構、裝飾性造型、平塗色彩為基本特點,通過戲曲人物中
               誇張的動作表現、營造了一個很有力度的、劍拔弩張的場景,將武松殺嫂刻畫得活靈活現。
               他創造性地以人物的折疊打破了時間的順序,使得作品反而獲得一種碎片的、短暫的、偶然
               的、無時間邏輯疊加的現代性、裝飾性和無與倫比的色彩現代感,這種創新繪畫風格可謂前
               無來者,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面臨著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型,林風眠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
               就研究過畢加索、勃拉克等立體主義的代表人物,還通過《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藝術》的翻譯
               專門介紹過立體主義在歐洲的最新發展,但他始終不能理解立體主義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
               直至後來在上海看了傳統戲曲之後,他才從戲曲人物表現中獲得靈感,有了一種恍然大悟的
               感覺。他在給學生的信里寫道:「進來住上海有機會看舊戲,紹興戲改良了許多,我是喜歡
               畫戲的,一時有許多題材, 像畢加索有時候解決物體都折疊在一個平面上一樣,我用一種方
               法,就是看了舊戲以後,一場一場的故事人物,也一個一個把它拆疊在畫面上,我的目的不
               是求物、人的體積感,而是求綜合的連續感,這樣畫起來並不難看,我決定繼續下去……」

                   有別於畢加索立體主義的創新是:林風眠的「方紙布陣」構圖中多是充滿東方意韻的平
               衡感,人物形象有時將畫面平分為兩個部分,或左右對稱,或對角線對稱。穩定的畫面佈置
               使得由幾何塊面組成的基本元素協調為一個相互聯繫的完整形體,呈現出極強的立體感,具
               有樸實平面裝飾效果,其作品中極少見到動蕩不安、傾斜怪誕的結構。畫面中的「幾何體」
               呈現出寧靜、和諧的「結構美」,既具西方當代繪畫樣式又含東方戲曲表現趣味。

                   《武松》滲透著林風眠對中國民族文化的本能領悟和對西方現代藝術精神的出色理解,
               以戲曲人物畫作為一種有效的探索樣式,將本土藝術的寫意性與西方繪畫的表現性實現契
               合;將本土藝術的程式化與西方繪畫的抽象性實現會通,形成他獨有的調和中西藝術之路,
               也是中國傳統繪畫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型的經典之作。此後,不少蜚聲中外的優秀藝術
               家,如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蘇天賜、席德進等都是沿著這條路走出來的,他們的成就
               進一步證明瞭林風眠所倡導的中西融合之路促進了中國現當代繪畫藝術的發展。





















               附:林風眠《武松》與畢加索立體主義代表作對比圖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