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中国书画夜场
P. 100

2531  齊白石  1864-1957  教子圖
















               齊白石小雞和大雞的創作方法


                                                                                             —胡佩衡

               小雞

                   白石老人自幼在家鄉天天要餵牛養雞,對雞的生活特別熟悉,三十歲以前畫雞就已經很生動了,六十歲後又開
               始研究雞雛。那時我常看老人家中養好多小雞,察看它們的形狀和動作,進行寫生練習。

                   老人畫雞雛最初用大筆圓點法表現小雞的外形,然後,添嘴、眼和爪。自己感覺著不很生動,只有其形未得其
               神。到了六十三歲時畫的小雞,已有改進,他能以雞爪的安配,巧妙地表達出小雞的各種動作。此後,他又變化用
               墨法,如六十五歲時畫七隻小雞擠湊在一團爭食,用濃淡墨把群雞分出,沒有模糊不清的毛病。就是頭部和爪部的
               安排也沒有一點不妥當。七十歲後,他又感覺圓點書法還不夠恰當,再進一步圓點筆和平塗筆合用,才顯然能把小
               雞的胸部腹部分開。八十歲以後,老人畫小雞的技法才算最後成功。可以看出,在用筆用墨上,濃淡墨變化上、圓
               長筆的應用上,顯然與從前完全用圓點法又不相同了。從而看出,老人已經熟練的掌握了墨色的濃淡和乾濕,由於
               蘸到筆頭上哪一邊墨多水少、哪一邊墨少水多的不同,和用筆法的不同,就巧妙地把小雞身上絨毛質感畫出來了,
               小雞的各種神情動態也畫出來了。
                   書法上這樣的變化,細說起來,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是一年兩年就能成功的,實際要在長期勞動中才能
               逐漸體驗出來。用老人自己的話說:「余畫小雞二十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

                   此外,老人畫雞籠也很有研究。籠子是用竹條竹片編成,前面和後面所畫竹條的濃淡墨表現很清楚,前面墨
               濃,後面墨淡,由於中鋒筆面竹條,表現成細圓的感覺。籠子底部全用側鋒筆乾淡墨畫,為了表現籠底竹片有扁平
               和織維的感覺。總之,老人作畫一點一划都有他的道理,絕無敷衍無用之筆。



               大雞

                   白石老人畫雞是經過長時間的鍛鍊的。他三十歲以前畫的雞,雖然筆墨很差,卻已非常生動。後來經過仔細地
               觀察生活,才能分別畫出柴雞、油雞、竹雞的特徵,並都能表達出不同的精神與趣味。

                   白石老人畫雞時,能畫出身體不肥而強健、能飛跑、很靈敏的樣子。雞毛安排得自然,雞尾幾筆交代得清爽。
               表現得瘦健有神。再看上邊畫的幾筆籬笆,健爽有力,更能烘托出雞的健壯,如果畫上較細筆的籬笆就不調合了。

                   白石老人為表現雞的肥碩和重量,畫雞腹部橫寫一筆濃墨,直連雞腿,就特別比原雞黃灰色加重了雞的重量。這
               種畫法,過去的畫家是沒有的,一般現代的畫家也是不敢這樣表現的,這是老人根據活雞創作出來的。這一橫筆須與
               上部的羽毛似斷似連,留出一隙空白,才能表現羽毛的生動來。此外,雞冠的雄偉、雞爪的笨重、雞眼的英銳,都能
               表達出來。至於雞背部分,因為太光,加一筆小毛,破開圓背,更顯背毛生動自然,這都是技法高妙的地方。

                   我特別喜愛白石老人畫的大雞,最初也摹畫過二十幾張,自覺總不稱意、不生動。老人說:「你畫雞,毛病缺
               少寫生的工夫,我對雞仔細觀察和研究的時間比畫雞的時間多得多,所以,才能有神。」這樣,使我進一步瞭解,
               寫生基礎不打好,臨摹多少遍,畫也是流於形式,不可能畫得「神似」的。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