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逍遥座—重要名藏明清古典家具
P. 90

罗汉床属于大体量家具,为明清家具收藏中的重器。其源头为魏晋时期的围屏榻和隋唐

                时的壸门大榻,至少宋代已基本定型,盛行于明清,明时又称弥勒榻,南方至今仍呼罗
                汉床为榻。罗汉床在古代居室首先是坐具,类似于今之沙发,坐卧其上,可展卷博古。

                次则陈设书斋等处,小憩也可。


                明代文士文震亨有言:“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齐室,必古雅可爱,又坐

                卧依凭,无不便适,燕衎之暇,以之展经史、阅书画、陈鼎彝、罗肴核、施枕簟,何施
                不可,今人制作徒取雕绘文饰,以悦俗眼,而古制荡然,令人慨叹实深。”晚明时期江

                南文人推崇文雅素朴,反对矫饰,以包括黄花梨、楠木、铁梨木、榉木等在内的文木制
                作家具,造型简练,以线条营造造型,以文木变幻的纹路为装饰,契合自然,与释道思

                想相合,,创造了中国家具史上的一个高峰——明式家具。素独板围子罗汉床则是这种

                以素为美,以文木为饰的代表性门类。

                此例三面素围子,大流水纹,时而湍急,时而平缓,起伏变化,又如山峦隐约,云雾弥散,

                观之不尽,倘若寝卧其上,既能闻到黄花梨淡淡的幽香,又可徜徉于意象万千的纹路变

                化之中,令人神往。后围子修长,心材靠边,偏二膘料,可推至当年原材料至少在围子
                宽度 1.5 倍左右。两侧围子纹路明显与后围子对应,显然是一块厚板剖出。素独板围子

                的厚度极为关键,考研匠师对比例的把握能力,厚则笨拙,薄则窘迫,此例适中,恰到

                好处。独板围子两端皆格肩装横抹头,既遮挡独板的横茬,又起到横向管束独板的力学
                作用,防止变形、开裂。抹头上载榫,侧围子与后围子之间用走马销,三面围子与床座

                之间则用直榫,有偏早期榫卯结构特征。

                床座软屉,边框冰盘沿,下方敛入较多,翻压边线,造型薄而挺。直束腰,鼓腿膨牙,

                牙板斜撇,看面做成混面,沿边起粗阳线,段微垂洼膛肚,曲线微妙,使得整个罗汉床

                充满了弹性。牙板挖大弧嘴,与腿足大交圈柔婉交圈。香蕉腿,非大料难以斫挖,末端
                内翻扁矮马蹄,下方有矮承足,相当于托泥,既仿制底面侵蚀腿足,又将罗汉床整体托起,

                观感上更体现整体性。


                床座底面皮壳老辣,边框、束腰、牙板与相应的腿足处,皆刻以楷书“左後”“左前”“右
                後”“右前”字样,字体率真,笔画简略,基本上数刀即成,典型工匠刻款,是为了方

                便组装时准确定位。在束腰上尚见有燕尾销孔,应该是适应拆卸结构的活销,插上后可

                用于别住牙板后侧,避免变形,可与束腰保持紧密结合。

                由于结构和实用需求的变化,历来所见罗汉床,改制或残损者甚多,不少是架子床改制

                或围子重新配制,原装围子的罗汉床可谓是百不及一。在原装围子的罗汉床中,又以素

                独板围子者最为少见,推敲其原因:其一,盖侧围板与后围板、围板与座面间用直榫或
                走马销,经久倚靠后榫卯松脱或损伤,若非谙熟结构、手艺高超的细木工,难以修复。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