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明初 宁献王朱权制 “飞瀑连珠”琴
P. 16

飞瀑连珠世称为「明代第一琴」。琴学发展至明代,在制琴、度曲、著述等方面均达到空

          前的繁荣与发展。作为皇家艺术的代表,「宁、衡、益、潞」四大王琴成为明代斫琴的集
          大成者。朱权领衔开启宗室制琴式样增创,造型独特,前所未睹。传世宁王琴仅存此一张,

          为其孤品。而其后衡王、益王、潞王等藩王参与改进或监制古琴,又弦歌不绝,无论是「琴德」

         「琴音」以及「教化意义」「制作时间」等,都可见「飞瀑连珠」作为「明代第一旷世宝琴」,
          又列「四王琴」之首,可谓实至名归。




          此琴音质纯净细腻,饱满有力,内蕴精气,可谓古今独步。1915 年农历九月十六日晚,
          顾玉成之子顾隽、顾荦兄弟携「飞瀑连珠」赴南社诗人罗世彝之约,更迭奏之。陈六奇以《梅

          花三弄》开场,「三弄忽惊花乱落,香风片片飘罗襟。或是仙人下黄鹤 , 参差玉笛吹江城。
          蜻蜓点水人神妙 , 泛音三叠真绝伦」;顾荦演奏《风雷引》「怦然一震霹雳作,四海翻沸

          天为崩。狂飙怒号万窍泣,鼋鼍失窟蛟龙奔」;顾隽演奏《潇湘水云》「流水涓涓白云动,

          但觉耳畔风泠冷。恍如湘瑟怨遥夜,黄陵月冷来湘君。又如汉皋解仙珮,明珠缀玉瑽琤。
          又如渔父泣江渚 , 杜兰香去飞云軿。又如洞庭张广乐,龙女赘婿吹银笙。又如宓妃候南岳,

          凌波罗袜生香尘。又如萼绿华归去,条脱戛玉环敲金」。慷慨淋漓的场景,罗世彝都详细

          记述在《听顾氏昆仲陈生六奇弹琴放歌》(罗世彝《螺庵诗集·卷一·听顾氏昆仲陈生六奇
          弹琴放歌 》,1928 年)中。



          此琴自清同治由华阳顾氏庋藏至今。作为古琴传承最古老的家族,顾氏琴学自顾玉成 ( 号

          少庚、别号百瓶老人)以下递传已经五世:第一代顾玉成(1838-1906),编著《百瓶斋

          琴谱》得张孔山亲授,尤以“七十二滚拂”《流水》称绝唱;第二代顾隽(字哲卿,1879-
          1949)、顾荦(字卓群,1881-1935)于 1912 年在长沙成立南熏琴社(二十世纪最早的

          琴社之一),1917 年与同在湖南的琴人彭祉卿、沈伯重、饶肖三、李亟农等在长沙又设立“愔

          愔琴社”,顾荦在太原倡导发起元音琴社(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将古琴艺术传播到湖南、
          山西等地;第三代顾梅羹(字焘,别署琴禅,1899-1990),从 12 岁始从其父、叔父学

          琴。1921 年,顾梅羹在“山西育才馆”和国民师范学校雅乐班任教。1947 年起至 1949 年
          末,在湖南省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古琴。1956 年在北京参与了《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

          见古琴指法辑览》的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广陵散古指法考释》、《古琴古代指法分析》

          等学术论文。1959 年,顾梅羹赴沈阳音乐学院,作为东北专业古琴教育第一人,从事古
          琴音乐的演奏、教学和研究,晚年更致力于发掘古谱的工作。编撰完成了《中国音乐史》《乐

          器图考》以及 30 余万字的《琴学备要》,钞录《百瓶斋琴谱》,倾注了一生对古琴音乐

          的心血,其中《琴学备要》被誉为「中国现代古琴教育史中第一本最全面的古琴教科书」;
          第四代顾泽长(1936-2018),坚守家族传承,继续高校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打谱代表

          作品有《屈原问渡》等十余首琴曲;第五代亦传承华阳顾氏古琴艺术至今。顾氏一族对我
          国琴坛的重大贡献和影响深远,诚非溢辞。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