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9 - 无问西东1900-2000: 中国当代艺术特别专场
P. 159
片如战争遗迹般的
废墟,也形成了艺
术家个人的心理和
生存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相
比于艺术家以往所
擅长描绘的后战争
抑或是后工业时代
废墟和遗址的奇异
景观,这件《燃烧
贾蔼力《无题》2011年 布面油画 290×400cm. 的少年与赫拉克利
特》的视角则聚焦
这并不是贾蔼力的创作中第一次出现“头上着火的少年”。习惯性 于偌大画面中的某
使用巨幅画面来传达自我世界观的他,在那些荒凉如末日的作品场 一处特定细节,末
贾蔼力 2009年《星尘隐者》布面油画 70×54cm.
景中,常常不忘安放一个燃烧的少年,他们往往如同一只被远古闪 日旷野中那个燃烧
电击中的火柴,激烈不安,而又在旷野中微弱渺茫。在成为画家的 的少年发出的微弱光芒,在放大之后变得热烈、迸涌。在具备了对
道路上,作为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贾蔼力并未选择 大尺幅作品的良好掌控力之外,贾蔼力同时驾驭着细致入微的笔
像上一代艺术家那样回顾历史的创伤,而是从个体经验出发、典型 法。我们似乎可以分辨出,画面中那个熊熊燃烧的人物,正是多次
地呈现新一代艺术家的私密视角与心理肖像。正如凯伦·史密斯所 在其作品中出现过的身着白衣、黑裤等时代符号的少年,只是这一
说:“如果说作品是表现了人的一种思绪,贾蔼力则并没有试图 次燃烧得更加彻底。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同时担当了这种末日废
在理论上为其寻找依据,或是像许多艺术家一样去结构社会政治因 墟景观的冷眼观照者,以及对整个混杂世界有着深刻体会的卷入
素——这在80年代末期尤为流行的创作方式。时间改变着一切。 者,恰如其分地反映出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浮躁、中国社会现实的
后生代的人更喜欢和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也可以理解成是自我的一 撕扯以及个体内心的战栗与不安。
代,至少表现了这些艺术家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
贾蔼力曾在采访中如此谈论自己对于绘画的理解:“我关注一种自
当然,这种个体经验与艺术家所身处的80、90年代东北地区重工业 由的叙事性。在我看来,当代绘画真正应当引以为豪的,便是在这
由盛转衰的历史是紧密相连的。在贾蔼力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 种自由的叙事性中潜藏的解构意义的可能。换句话说,就是消解被
发现巨幅摊开的画面中出现了一条地平线,接着是空旷的荒原、凌 权力建构的图像知识,解放传统视觉体系中被奴役的符号。尽管符
乱的工业废品、防毒面具、渺小的人类、燃烧的火苗……不同的时 号的堆砌将导致荒诞的产生,但只要足够警惕纯形式的抒情泛滥,
空画面叠加在同一张画布上,经由他标志性的爆炸笔触,描绘出一 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