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P. 167
八大的水仙之作传世有多本,从早年的丛林生活到晚年的隐居生涯,水仙一
直是他喜欢画的题材。山人的水仙极有特色,无论在造型、风味、笔墨的处理上,
与画史上流传的此类作品都有不同,在清丽出尘之外,又多了一些神秘意味。
从造型上看,其水仙之作具有相对固定的表现,山人不是为水仙写形,画史
上的水仙图多画水仙一丛,如仇英的水仙图即如此,而山人的水仙仅取一枝,单
茎由下横空而来,姿态优柔婉转,分而为数片花叶,一般以湿墨勾出叶片的轮廓,
再以干墨轻擦,以见阴阳向背之势,极富弹性,花叶呈盘旋之态,或短或长,微
妙地展开,轻轻地托起一朵水仙花,水仙或含蕊待放,或奇花初发,优雅地伸展
她的身姿,叶和花参差呼应,如在微风中轻轻地舞动。这里没有高雅不群的体态,
却有亲切平和的姿容,花叶摩挲间,如有笑意;参差错落中,似在为人指引着通
向彼岸的路,具有强烈的仙人指路的意味。
这使我想到被称为禅门“第一口实”的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
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则故事并不见载于佛经,或疑为禅门之“捏造”,但它却在禅门具有至上
之位置,禅宗所谓“十六字心传”就来自这一故事。佛祖拈花,众人皆不解其意,
唯有大迦叶破颜微笑,不是外在“理”的解说,而是内在的深深契会。在沉默中
破分别,由二而归于一,去契合实相世界。
八大的水仙画所取就是佛祖拈花的故事,水仙的叶片微张,成了手形,从叶
片中伸出的花朵,如从指间溢出,而开放的花朵迎风微笑,灿烂而艳灼,如同向
人示意。据说在灵山法会上,有僧向世尊献花,所献的是金色波罗花,八大却出
人意表地以水仙代之,来说一个神奇的故事。或许可将八大称为“水仙觉者”。
水仙是不语的,花自解说,心自契会。八大的朋友胡亦堂说他:“浮沉世事
沧桑里,尽在枯僧不语禅。”从禅门走出的八大,终身信奉这“不语禅”,不加
分别,无劳于知识,闭上解说的口,开启生命的门,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艺术中,
形成八大艺术观念中极有思致的部分。
——摘自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