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4 - 万象—中国艺术珍品
P. 234
* 1247
清乾隆 墨彩「踏雪尋梅」紋筆筒
A BLACK GLAZED BRUSHPOT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此墨彩踏雪尋梅圖筆筒,別緻可愛,畫意清雅,為乾隆時期案頭之佳器。外壁以墨彩繪出踏雪尋梅的典故,畫面表現了踏雪尋梅歸來之
場景,其中所繪頭戴風兜、騎驢前行的文人雅士當為孟浩然,其後一書童肩負梅枝,行於皓雪之間。張岱的《夜航船》里記載,孟浩然
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爾後「踏雪尋梅」便作為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
空白處以行書寫宋朝·盧梅坡《雪梅》的詩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引首章「片月」,後鈐「陶」陰文章,與香港
中文大學文物館典藏唐英墨彩雲龍詩文筆筒的用章風格相同,可鑒唐雋公影響之深入。
雍乾時期,一些文房瓷器多流行墨彩與淺淡薄彩繪畫,主要的目的就是追求摹仿中國傳統文人水墨畫與淺絳畫的藝術效果,而繪畫內容
往往是文人鐘情的題材,例如本品所繪踏雪尋梅之類便是最佳的選擇之一。本品繪畫水平頗高,文氣蕩漾,以小寫意的水墨韻味分別展
現主人尋梅而獲的喜悅,僕童負梅而歸的堅毅,騎驢雪中邁步的振奮。畫中主人開臉奇古,面部抹以極為淡薄的赭色,襯托嚴寒之凍,
人物衣褶線條於簡練之中極見水墨功力,構圖處處流露出濃厚的文人畫意趣。
古人看花,惟獨對梅花是個例外,不但看,還要賞,還要探,還要尋。雪中探梅,踏雪尋梅,自古而然。而且對觀梅、賞梅的環境氛圍
還極其講究。明人張鎡《梅品》中一共列出二十六條「花宜稱」:清溪小橋,籬邊松下,綠苔鋪地,明窗對花;花下或有珍禽為伴,仙
鶴為侶,遠離塵囂,別有清境等等。本品所繪踏雪尋梅圖正體現了傳統雅士的精神世界,梅的品格,人的精神,融匯貫通,昇華為一種
高雅清純之氣,瀰漫天地,飄溢古今。
備註
中國嘉德,2017年6月20日,編號 2803
COMMENT
China Guardian, June 20 2017, Lot.2803
9cm.High, 7cm.Diam
RMB: 200,000-300,000
本品來源封面及內頁
另一面
222 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