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古籍善本 金石碑帖
P. 68

3951
          3951
                                                               荫离世,盂鼎与大克鼎被运回苏州秘藏,潘氏后人秘不示人,拓本流
          (清)陈介祺 旧藏  陈运彰 题签                                    传更稀。1949年后潘氏后人将此捐献国家,先入上海博物馆,现藏中
          硃拓周南公鼎铭文                                             国国家博物馆。
          清晚期朱拓“二白”未剔本                                             所谓“二白”未剔本,系盂鼎归潘祖荫之前所拓,是为“早期
          1框  纸本                                               拓本”。此时盂鼎内壁表面锈斑尚未剔除,倒数第三行“臣十又三
          钤印:文字之福、陈、蒙庵、古香草堂                                    白”,为“二白”,故有人称之为“二白本”,盖一横为绿锈所掩,
          题签:周南公鼎。硃砂初拓精本。潍县陈氏旧藏。钤印:运彰                          尚未剔出。盂鼎归潘氏后,潘祖荫在京师命工洗剔后传拓,锈迹除去
          提要:南公鼎,因其系南公之孙盂所造,故又称盂鼎,为西周早期青                       后出现一横成“三白”,故剔后本又被称为“三白本”。
          铜礼器中之重器,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对大臣盂之                     Annotated by Chen Yunzhang; Former Collection of  Chen Jieqi
          训示。是拓系初出土“二白”未剔本,传世数量远较剔后本稀少,初                       INSCRIPTION OF NAN GONG DING IN ZHOU DYNASTY
          出土未剔硃拓本则极其罕观。                                        Late Qing Dynasty rubbing
             是鼎清道光年间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眉县)出土,辗转为岐                       1 Frame  Paper
          山宋金鉴、周庚盛、左宗棠所得,左宗棠将其献给潘祖荫,为潘祖荫                       34×34.5 cm  13  / 8×13  / 8 in
                                                                            3
                                                                                  5
          珍藏青铜重器之一。盂鼎初出土时,清道光、同治时期于陕西传拓有
          “关中拓本”,但较为少见。同治十三年(1874)归潘祖荫后,光绪                     RMB: 150,000-200,000
          初年潘祖荫“京师拓本”逐渐流传开来。光绪十六年(1890)秋潘祖                     USD: 20,800-27,800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