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0 - 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
P. 290

Lot 1004
             明

             合金铜笑狮罗汉像
             此尊刻画的是十六罗汉中的笑狮罗汉,梵名Vajraputra,意译“金刚子”,亦作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为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五位。他是古印度萨毗国的王
             子,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辛拉卡拉洲,身材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
             然,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汉”。受佛敕,不入涅
             槃,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尊者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
             此名。也是因其往生从不杀生,广绩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
             的福力,深受人们的赞美,尊敬。

             古时罗汉造像,与佛菩萨造像相比,因无相关造像度量经之约束,反而更多的反
             映了委托人和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为天马行空,个性化更为鲜明,人物
             形态也更为多样化,令作品的艺术价值显著提升,颇受收藏界轻赖。
             此尊极具特色的造像中,罗汉侧坐于卧狮之上,面相方正,额骨略突出,双目圆
             睁,眼窝深陷,大鼻头,唇上唇下均有呈卷曲状胡须,头后发际线以一圈程式化
             的线卷表现卷发,比较典型的南亚次大陆人样貌。罗汉呈现左腿下伸,右腿盘
             曲脚搭左膝的轻松坐姿,上身赤裸披宽松氅袍,下身着束脚长裤,同样符合南
                           亚男子的着装习惯。罗汉坐下卧狮乖巧伏卧,回首前视,口
                           微张,似带笑意,采用与主尊罗汉面部相似的线卷来表现狮
                           子眉眼,双耳和头部毛发均极为伏贴,表现出明显温驯的性
                           格,亦与“笑狮罗汉”名头相合。
                           中国诸多寺庙均有十八罗汉或十六罗汉的雕像群,对比此尊
                           者造像,山西阳高云林寺大雄宝殿的明代彩塑,在样貌上与
                           此尊诸多相似之处,均保留了相对明显的异族特征,相比之
                           下北京雍和宫乾隆时期的笑狮罗汉像,已完全呈现汉族人相
                           貌了。与本场这尊罗汉造型最为相似的笑狮罗汉相,参考重
             清代 骑狮罗汉画图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庆三峡博物馆的一幅罗汉画像,姿态及样貌特征均极相似。
             罗汉信仰最早源于印度,但在印度尚未见到系统的罗汉造像,基本上可以看做中
             国佛教艺术的创造,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唐代高僧玄奘翻译《大
             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注记》,详述十六罗汉行迹及各自眷属,自此罗汉信仰
             开始在中国流行。宋元时期逐渐演变出十八罗汉,主要与民间信仰发生关联,对
             信仰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A BRASS ALLOY FIGURE OF VAJRAPUTRA
             MING DYNASTY
             20.2cm.high
             RMB: 130,000-260,000
             USD: 18,100-36,100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