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0 - 弘艺丰2024首拍电子图录—中国书画
P. 240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中國潑墨畫家, 大千贈農雨先生七言聯即同一內容,著錄於《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
書法家,「大風堂派」的創始人之一,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 第2卷118頁。
彩的潑墨畫工之一,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張大千在山水畫
方面卓有成就,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其中潑墨與潑 譬如 LOT522 號:張大千此聯著錄於《丹青鑄史—望山堂書畫錄》
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 第 184 頁,中華書局,2011 年。聯中署「戊子四月」,即 1948 年 5 月,
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 大千先生正在上海,忙於畫展籌備及生日慶典。5 月 8 日「張大千畫展」
海三家」齊名。 在上海中國畫苑舉辦,因次日為張氏五十壽辰,是晚大風堂旅滬弟子
為張氏祝壽,歡聚至深夜。5 月 12 日成都畫家羅文謨來滬,好友相見,
美術史專家根據書法風格的演變將張大千書法分為三個時期。第二個 暢談至深夜。5 月 18 日為張群作《龍女禮佛圖》。5 月 25 日,梅蘭芳、
時期為大千三十八歲至五十歲。這一時期的書法與其繪畫一樣,均為 李祖韓、李秋君、謝稚柳等集李秋君家為大千送行。 通觀此張大千《行
大千黃金時期的成熟作品。這一時期的書法在用筆、字形、節奏、墨 書七言聯》既有濃墨揮灑、又有枯筆相襯,「起」「琴」奇險跌宕 ,「橫」
色等方面都有其鮮明獨到之處。大千書法以《泰山金剛經》、《石門 「歸」穩健平整。字字有力 , 但並不劍拔弩張。大千先生以畫意經營,
銘》、黃山谷為主體,兼收歷代名家所長,熔秦漢篆隸、六朝僻字、 上下聯款識呼應均衡,全聯在錯落變化的動態中,達到 「骨力」與「內
唐宋行草於一爐,用筆上多出鋒,沈健爽利,骨勁肉豐,毫髮犀利, 美」的統一,達到 「詩情」與「畫意」的和諧。
抑揚頓挫,奔放錯落,意氣磅礡,神采飛揚。結字略向右仰,行距較寬,
字與字之間連接緊湊,往往一筆連書數字之後,再蘸濃墨書寫,且多 大千書法取法魏碑,在魏碑的原有基礎上,改掉了魏碑的方圓之體,
細筆,時濃時淡,剛柔相濟、枯潤互映,於沈健瀟灑之中見婀娜秀媚。 以修長之姿表現了字體的遒勁有力:體現了張大千的性格和胸懷坦蕩,
一掃漢隸的沈穩文靜且呆板,大有金戈鐵馬之勢。縱觀張大千一生書
此次張大千《行書七言聯》二件即為張大千黃金時期的成熟作品。「岩 法,自農髯、梅庵而追《瘞鶴銘》,又自《瘞鶴銘》而歸於黃庭堅,
前拄杖看雲起,松下橫琴待鶴歸」、「祗因買得青山好,不如卻趁白 漸生化境,終生一以貫之。
雲歸」句均為張大千經常書寫的內容,北京榮寶齋藏 1947 年 3 月張
524 張大千 1899-1983 525 張大千 1899-1983
行書七言聯 秋山觀瀑圖
水墨紙本 立軸 設色紙本 鏡框
釋文: 祗因買得青山好,不如卻趁白雲歸。 題識: 千山濁雨秋如赭,叢(木)含風暮色蒼。剪取銀河天一尺,
題識: 集稼軒樵歌,大千張爰。 石溪流繞復清湘。叢夏奪木字,丙戌夏擬石溪上人,
鈐印:張爰私印、大千居士 秋山瀑布並拈小詩,大千居士爰。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
5
166×32 cm.×2 65 /4×12 /8in.×2 約 4.8 平尺(每幅)
3
183×82 cm. 72×32 /4 in. 約 13.5 平尺
1
RMB: 100,000-200,000
RMB: 2,000,000-5,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