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小残卷斋藏善本碑帖
P. 44
2230
2230
樊彬、沈曾植、陈锡钧、谢国桢 递藏 陈锡钧、谢国桢 题跋
嘉祥何馈射阳石门汉画像石拓本
清同治初出土拓本
1册10开 纸本
钤印:百一山房、樊彬藏玩、天津樊彬、问青所藏、樊彬赏玩、寐
翁、植、沈慈护读碑记、陈锡钧印、石墨楼、陈伯衡、伯衡审定、吕
洪珍藏、谢刚主收藏金石文字、谢刚主藏汉石墨本、文字之福、严寿
鑅印、通隐室金石文字、雪康、清俭斋主
题签:嘉祥何馈/射阳石门汉画象。丙午(1966)新春得此旧拓本,
珍之。刚主。钤印:谢刚主
题识:1、此碑以同治辛未四月在嘉祥县出土,余别藏一整本,石门
李笙渔跋于同治癸酉,何馈一榜,其弟三行“勤体”二字已损左半。 获何昆玉、丁少山为拓琅邪台刻石,于台下发现之秦瓦当,拓寄吴愙
癸酉去辛未甫及三年,石已微损,此本“勤体”二字完全无缺,其为 斋者,有清卿题字,于陈、吴两家所藏之瓦当拓本能聚于一室之中,
见碑即施毡蜡,可无疑义。旧为天津樊文卿彬、嘉兴沈子培曾植所 每一摩挲,未尝不心快神怡,用辑而存之,使先贤遗泽不致失绪,用
藏,盖有樊、沈二先生印章,名人手迹,弥堪珎玩。壬午(1942)首 备来者省览,亦盛事也。而簠斋传古之功,尤不可没云。一九七六年
夏,淮阴陈锡钧伯衡甫记于沪庽。钤印:石墨楼 十月二十八日由沪返京之后,排比所得书帖,用付订整,汇聚成册,
2、汉射阳石门画像,石在宝应,共六纸。 随时籀读,颇足自憙。安阳谢国桢记。钤印:谢国桢
3、右嘉祥何馈射阳石门画象,皆为旧拓本,而何馈原石久佚, 提要:此拓本含嘉祥武梁祠“何馈”残石及射阳石门汉画像两种。两
此为初拓,尤为难得。数年前余偶尔阅肆,于无意中得之,足以补余 种汉画像石上均刻画了“孔子见老子画像”。两种画像石今都已不
藏石画之缺。古代流传民间之成语故事,时代久远,多就亡佚,如丁 存。继黄小松发现武梁祠画像石之后,金石学者在嘉祥县又相继发掘
兰寻父等事,多赖石画尚有纵踪可寻。此汉代石画,瓦石工匠之作, 出了更多的武梁祠画像石,“何馈”残石便是在同治辛未四月发现
非出于士夫之手,而可为考史之资,其可贵者在此。至此本藏家若沈 的。射阳石门画像于乾隆年间出土于宝应县射阳镇西平家庄(今射
子培,人所皆知,而樊文卿,天津徐氏《敬乡笔述》虽著其名,而不 阳湖镇平江村)。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续》、程瑶田《通艺
载其收藏之事,于此可知笃志捃集有心之士,而湮没者多矣,赖有翠 录》、王昶《金石萃编》、汪中《述学》、江藩《半毡斋题跋》、阮
墨,留此鸿爪而已。戊申(1968)初冬十月十一饭罢后书,国桢。钤 元《广陵诗事》、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著述中都曾有著录。此本
印:国桢私印 曾经樊彬、沈曾植、陈锡钧、谢国桢四位金石名家递藏,陈锡钧、谢
4、余性喜聚而恶散,每家人团聚,或知友过从,茗椀谈心,杯 国桢题签、题跋。
盘小集,薄酒盈樽,质疑问难,畅言今古,以为人生之乐,莫逾于 Former Collection of Fan Bin, etc. Annotated by Xie Guozhen, etc.
此,既夫伤离远别,未尝不郁郁其怀。余于书籍碑版,夙敦所好,于 STELE OF PORTRAIT IN HAN DYNASTY
其聚散,亦莫不如是。曩所蓄陈簠斋、吴愙斋遗物,以南北奔走 Rubbing made in Tongzh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衣食,往往散去,不禁惘然者久之。自“*****”以来,学习之 1 Volume Paper
余,承党及我所组织之眷顾,悯余年老,使暂得休息,余乃能重理史 38×49.2cm 15×19 / 8 in
3
乘,温故知新,而寝馈其中,风雨寒暑无间,不觉其劳也。为治两汉
先秦史迹,初得簠斋藏残瓦当,继得簠斋手题秦汉瓦当,旋又于吴门 无底价